close

nature7  自助旅行趣:布拉格(Praha) --建築篇
Prgue Vltava
The Vltava as it flows under Charles Bridge in Prague 在布拉格查理大橋下的流動的伏爾塔瓦河
 2013年我和家人趁農曆新年一同到捷克的布拉格自助旅遊,停留6(2013/02/11~02/17)
      布拉格有很多稱呼,像是「千塔之城」、「黃金之城」、「世界建築博物館」、「音樂之都。如果沒有親自來到這麼富有歷史文化之都,很難體會這些稱呼的箇中感受。我不常有旅遊機會,一生中能來布拉格真的很棒。當我們從布拉格國際機場瓦茨拉夫哈維爾國際機場(Václava Havla Airport Prague)進入市區時,第一個印象是直接衝入我們眼中的各式各樣建築,還不是一小區而已喔,幾天下來我發現是整個城市幾乎充滿如此美崙美奐的建築,它們肩並肩連貫又交錯,形成一種既特殊又壯觀的城市景色,一點都不覺得突兀,非常令人讚嘆與感動!  這時覺得自己彷彿在童話夢境中....真是很棒的都市(當然不包含他們的服務品質,有些總板著面孔不會招呼。koongya (23)  )。此時想起了大學時我的文化史啟蒙劉老師...他教我們的西洋文化史,非常感謝他優秀、精彩的教學,我得以有這般深刻體會與心得。
      但是我非建築專業學者,為了正確了解所見的景點,所以回國後開始找時間上網查資料,並把它們整理於這篇部落格文章裡,文中有些照片是我們當時路過拍下、有些則是當時漏拍了、或無安排的景點,只好借重網友的照片(心裡想著希望將來能去參觀這裡,Prague! I Will Be Back.onion17  )。
     來到了布拉格,旅遊的重頭戲當然是參觀整個市區的建築藝術了,免費的!(如果旅費不是很飽者-聽音樂會$$、參觀博物館$$...喔!對了,布拉格大部分的公共廁所是要$$滴fjumonkey127  ),然而每棟建築物都有它的歷史與故事,太多要記錄了,連續6天行走在布拉格,不吃不喝也無法記錄完,更不可能是一篇部落文章能數完的,而我僅能"重點"式筆記下來,
... 
     在布拉格,可以同時看到各個時期的建築風格,是一件很幸福的事,特別是剛開始學建築的學生,不然可能要花很多旅費到世界"各地"參觀。建築風格依年代可區分為:
heart-ani01 西元11~13世紀的羅馬式建築(Romanesque)
heart-ani01 西元13~15世紀的哥德式建築(Gothic architecture)
heart-ani01 西元16世紀的文藝復興建築(Renaissance)以及文藝復興末期的矯飾主義(Mannerism)
heart-ani01 西元17~18世紀巴洛克建築(Baroque/Barock Style)、以及巴洛克之後的洛可可建築(Rococo Style)
heart-ani01 西元19~20世紀的新藝術建築(The Art Nouveau)與各種現代派建築

person_120  羅馬式建築  lineline
主要見於稱為 Rotunda的有圓頂的圓筒狀建築,或稱 Busiha的長方形教會建築。
*城堡區:聖喬治長方形教堂(Bazilica sv. Jiri)--下列左圖
*高堡區:聖馬丁圓形教堂
(St. Martin's Rotunda)--下列右圖
趣   St. Martin's Rotunda  
---取自網路資料(整理)羅馬式建築特色:是繼承希臘建築式樣而來的
other_138  牆體巨大而厚實
other_138  三種希臘石柱 (多利克、愛奧尼克、和科林斯柱型)
other_138  
拱門:由一塊塊楔型拱石﹝voussoir﹞交相砌成,十分穩固。
    後來演變成筒型拱頂
(barrel vault)及穹型拱頂(groin vault)

   柱
(本圖來源自網路參考)

穹弓        拱石
(以上2張圖來源自網路參考)
 

person_122  哥德式建築 lineline  
布拉格最負盛名的哥德式建築

*城堡區:聖維特圖斯教堂(Katedrála sv. Víta)

*舊城區:舊城廣場的提恩教堂(Kostel Matky Boží před Týnem)

             舊城廣場的市政廳(Staromestska Radnice)
             舊城廣場的火藥塔(Prašná Brána)

*高堡區:聖彼得和保羅教堂(Church of St. Peter and Paul)

other_140   聖維特圖斯教堂(Katedrála svatého Víta)
Katedrála-svatého-Víta   Katedrála-svatého-Víta 002

other_140   舊城廣場的提恩教堂(Kostel Matky Boží před Týnem)
這座因建材歷時多年而氧化發黑,在夜晚燈光的照射下會發出一種詭異的青光,於是恐怖的「魔鬼教堂 」稱呼也隨伴而來。

Kostel Matky Boží před Týnem

other_140    舊城廣場的市政廳(Staromestska Radnice)與外面的天文鐘
Staromestska-Radnice 

other_140  (左)舊城廣場的火藥塔(Prašná Brána)
other_140(右)高堡區:聖彼得和保羅教堂(Church of St. Peter and Paul)
.   Church of St. Peter and Paul
(參考網路照片)

---取自網路資料(整理)哥德式建築特色  
哥德式other_138  尖拱(pointed arch)、拱肋(vault rib)和飛扶壁(flying buttress),及大型的玫瑰花窗或彩繪玻璃窗。
other_138法國是仿羅馬式藝術風格最盛行的地區,也是哥德式藝術風格的發源地。十二世紀初,巴黎近郊的聖德尼修道院﹝Abbey Church of Saint-Denis﹞的院長蘇傑﹝Abbot Suger﹞長老,從教堂寶庫中閃爍的珠寶與當時廣泛被使用的彩色玻璃中得到了一個靈感。他認為藉著注視華麗的材料或許能夠將一般人的精神提升到更能完全注視上帝的國度。他的這種觀點,後來將低矮、黑暗、厚重、照明不清的仿羅馬式教堂徹底的改變了。
other_138這三者都不是哥德時期的發明,就連前面所說的彩色玻璃窗戶也不是,但是經過長時間的經驗累積,哥德式樣建築師正好把這三項技術結合成一體,將以往羅馬式建築的厚重、結實風格,轉變為強調垂直向上、輕盈修長的獨特形式;再加上彩色玻璃窗戶,將光線在宗教上的神秘感表達出來,因此人們身處在哥德式建築之內,會感受到一股神秘壯麗、恍如身置天堂般的氣氛。
 
  

 person_121  文藝復興建築  lineline 
*城堡區:貝爾維德夏宮(Belvedere)
*城堡區:史瓦森堡宮(Schwarzenberský Palác)
other_140  貝爾維德夏宮(Belvedere)
Praha  Pražský hrad  Královský letohrádek
(參考:
網路照片)
other_140  城堡區:史瓦森堡宮(Schwarzenberský Palác
位於城堡Hradčanského廣場南側,是16世紀(1545 - 1 567)由義大利建築師Agostino Galli所設計的,以文藝復興建築風格融合本土藝術。建築外牆上的裝飾幾何圖案,呈現理性和秩序之美頗得文藝復興建築風格的神韻,加上繁複而細膩的植物花紋又分明帶有摩爾人藝術的痕跡,陽剛與陰柔、疏朗與緊密相得益彰。
這些富有立體感的圖案既不是浮雕也不是畫上去的,而是採用了一種叫做Sgraffitoes的技法:將兩種顏色的石灰泥分別塗在建築物牆體上,將表層淺色石灰泥根據需要刮去後,露出裡層的深色石灰泥,以此形成“圖”“底”分明、質感特別的圖案。
1948共產主義的政變後,宮殿曾一度為軍事史博物館,自2008年以後則成為的國家美術館。Schwarzenberský Palác
(參考:網路照片)
---取自網路資料(整理) : 文藝復興建築特色,以簡單的、基本的比例和相互關係為基礎
other_138  「文藝復興」原文Renaissance就是再生或新生之意。不僅是一種重返古希臘、羅馬的復古運動,而是一段再生加上新生的時期。具古典、和諧、寫實的特質。
other_138「文藝復興」的靈魂是「人文主義」. 它代表著另一種人生觀, 認為「人」有追求「美」及「享受現實生活」的權利 !!
other_138  受中世纪關於数字有神秘象徵說法的影響,使用数學和幾何学關係:如黄金分割(1.618∶1)、正方形等来確定美的比例和協調性,展現於建築上,如大型壁畫、線型圖案、鍛鐵飾件,追求豪華精緻, 外加很多精美的裝飾, 增添了富麗堂皇的氣氛。
other_138 到了文藝復興後期,逐漸轉為矯飾主義藝術。許多著名藝術家開始在藝術表現形式上過分追求藝術的技巧。

015  
矯飾主義(Mannerism)盛行於西元1530—1630年間。矯飾主義是一個含混的名詞,又稱為「形式主義」或「風格主義」,用來描述在文藝復興盛期之後、巴洛克(Baroque)之前的義大利藝術風格。
特徵是藉由瘦長的形式、誇大的風格、不平衡的姿勢來描繪人類和動物,以此產生戲劇化和強而有力的影像。表現裝飾在各式建築的山形牆、階梯和廊柱裝飾精美圖案。

person_123  巴洛克建築 lineline 
*城堡區:洛雷塔教堂(Loreto)、史特拉夫修道院(Strahovsky Klaster )
             宮殿-切爾甯宮(Černínský palác)
*舊城區:聖尼古拉斯教堂(Kostel svatého Mikuláše)、
             克拉姆-葛拉斯宮(Clam-Gallasův palác)
*小城區華倫史坦宮( Valdštejnský palác)
*特洛亞貴族莊園( Trojský zámek)
*民居住宅牆飾者,可在小城廣場的涅魯特街(Nerudova ulice)上觀賞到
*布拉格最漂亮的巴洛克藝術雕像:查理大橋上由瑪蒂阿斯·貝爾納爾特·布洛納
  (Matyáše Bernarda Brauna)創作的聖魯伊特嘎爾特的夢群雕(Sen sv. Luitgardy)

other_140  洛雷塔教堂(Loreto)
Loreto Palace
(參考:網路照片)
other_140  城堡區:史特拉夫修道院(Strahovsky Klaster )
Strahovsky klaster

other_140  切寧宮(Černínský palác),位於布拉格城堡區的羅瑞塔廣場,與羅瑞塔教堂相對。(參考:網路照片)
切寧宮Černínský palác    

other_140  舊城區:聖尼古拉斯教堂(Kostel svatého Mikuláše) 2013/02/12
Kostel-svatého-Mikuláše
位在舊城廣場的聖尼古拉教堂(Kostel svatého Mikuláše建於1732年至1737年。
教堂內值得注意的有管風琴,以及天花板上描繪聖尼古拉、聖本篤生平和舊約故事的濕壁畫,1735年至1736年由巴伐利亞畫家Kosmas 達米安阿薩姆創作。

other_140  布拉格舊城區的克拉姆-葛拉斯宮Clam-Gallasův palác)
Clam Gallasůvpalác áměstí 

 other_140  小城區:華倫史坦宮( Valdštejnský palác)
Valdštejnský-palác
(參考:網路照片) 

other_140  特洛亞貴族莊園( Trojský zámek),位在布拉格動物園附近的,入口在布拉格動物園。
Trojský zámek, pohled ze zahrady
(參考:網路照片)

other_140  位於布拉格的小城區--通往布拉格城堡的涅魯特街(Nerudova ulice)
Prague布拉格_涅魯特街
是查理大橋到城堡的主要途徑,曾經是「國王加冕必經之路」的一段。
這條街曾經稱為 Sporrengasse, 捷克 Ostruhová,後更名為聶魯達街(Nerudova ulice)
是以捷克作家和詩人揚·聶魯達命名,他曾經住在這條街上以兩個太陽為標誌的房屋。令人感興趣的是,
這條古老街上的建築物裝飾著古代門、雕塑,浮雕和壁畫。壁畫位於門口上方處,作為房屋的標誌,
在中世紀履行今天門牌號碼的功能(例如,兩個太陽、紅獅子、金色皇冠..)。
  

other_140  查理大橋(Karluv Most)
查理大橋(Karluv Most)

布拉格最漂亮的巴洛克的雕像-查理大橋(Karluv Most),由瑪蒂阿斯·貝爾納爾特·布洛納(Matyáše Bernarda Brauna)所創作的聖魯伊特嘎爾特的夢群雕(Sen sv. Luitgardy) 

---取自網路資料(整理) : 巴洛克建築
other_138  巴洛克一詞源於葡萄牙語裡的“barocco”,意為不規則的珍珠,或指非同一般的,怪異的東西。
other_138 是由義大利文藝復興發展出來的一種建築和裝飾風格。最醒目的建築物是教堂與宮殿。
other_138 在建築不再崇尚文藝復興建築那種含蓄的邏輯性,而是追求令人感到意外的、如戲劇般的效果。
    充滿了各種繁瑣的形狀圖案,複雜而華麗。使用貴重的材料,如大理石和黃金,同時也非常強調
    建築的雕塑和繪畫裝飾。
other_138 由於巴洛克風格在布拉格得到非常流行和廣泛運用、也最具特色,因此有一美譽聞名於世「布拉格
    的巴洛克」。
other_138 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共同特點是正方形、圓形和十字形;而巴洛克建築的典型特徵是橢圓形、橄欖
    形以及從複雜的幾何圖形中變化而來的更為複雜的圖形。外形自由、動態,具有富麗的裝飾和雕刻
    ,並有強烈的色彩,因此巴洛克建築通常看來就像一尊大型雕塑。
 

person_124   洛可可式建築 lineline

*舊城區:金斯基宫(Palác Golz-Kinských)

other_140  舊城區:金斯基宫(Palác Golz-Kinských)
Palác Golz Kinských

--取自網路資料(整理) : 洛可可風格
other_138  十八世紀初,巴洛克風格的藝術繼續在歐洲各地流行,同時另有一種叫做「洛可可」(Rococo)的藝術風格在法國產生。
other_138  Rococo 是從法國字 rocaille 演變而來的,原是指一種混合貝殼小石子製成的室內裝飾物。
other_138  主要是指在法王路易十五時代(1715 年以後)的一種室內裝飾風格;常使用 C 形、 S 形曲線或漩渦狀花紋是其特色。
other_138  另一個特色是甜
美輕快、精巧華麗,但沒有巴洛克藝術的宗教氣息和誇張的情感表現。

新藝術風格 
*城堡區:洛雷塔教堂(Loreto)、史特拉夫修道院(Strahovsky Klaster )

Art Nouveau—新藝術風格是盛行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藝術風潮,它的影響範圍涵蓋整個歐洲與一部分的美國,全面廣泛地影響著從建築、工業設計、服裝、美術……各領域。
Art Nouveau最明顯的特色便是有著自然的線條,這柔和的曲線取材自大自然的花草樹木,雲朵天光、飛鳥動物,從慕夏的畫中,美麗的女子們被花朵藤蔓包圍著的浪漫情境,可見一斑。

  ---未完(待續新藝術風格與現代派建築)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vicky 的頭像
    vicky

    Vicky 生活趣

    vic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